/銀河光年
從扁政府到馬政府這幾年,貧富差距日益擴大,政府負債越來越沉重,累積的社會壓力又到了爆發的臨界點。
從經濟說起,市場、資本、技術、人才是經濟發達的要素,對一個經貿起家的小國而言,市場在國外不在國內,可以自己掌握的就是資本、技術與人才。當資本、技術與人才移往他地投資後,要繼續維持本地的經濟品質,既有產業勢力必須擴張,或者有新創產業的出現,當然,對外投資獲利回收,或是引入外資,也可以維繫本地經濟。
台灣當下的經濟,既有產業擴張乏力,新產業難撐大局,對外投資集中中國,而且源源不停。對廣大的勞工來說,他們不是企業家投資中國的夥伴,分享不到對中國投資的獲利,這些獲利集中在企業家或是少數人口,以至貧富朝兩極化發展,財富分配成了傷腦筋的問題。
三位總統的對策
台灣在國際貿易擅於代工利益,不像品牌訴求文化、風格、品味來攫取利基,代工往往要從成本管理及價格競爭中謀取微利。面對中國工資低廉及投資優惠的誘惑,台灣投資中國就像是水往低處流,擋不住的趨勢。
台灣經濟問題如果從對中國投資多寡下手,其實沒有對症下藥,李登輝的戒急用忍,陳水扁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,落到政治對手批判李、陳的政策鎖國,雖然言過其實,卻是其來有自。
在李、陳時代,只有台灣投資中國,沒有中國投資台灣,馬英九上台後,想改變這樣的局面,採取擴大對中國開放與交流的政策。這個政策背後想法是與中國交好,以吸引中國對台灣投資,反向獲得中國的資本、技術與人才,一來可以提振台灣經濟,二來使中國財富大量綁在台灣,自然消弭中國的武力威脅,換取台海和平。
馬政府實驗其政策已經三年半,中國來台投資少得可憐,在既有經貿往來之外,向台灣採購難有顯著的經濟貢獻,中國對觀光客來台收放自如,也不是台灣可靠的經濟動力,整體政策成效遠低於預期。中國對馬政府的想法其實摸得很清楚,中國不想因為大量投資台灣,而使武力攻打台灣成為虛招,葬送其統一大業。
台灣的挑戰
李、陳的政策不讓台灣全面投資中國,馬的政策也難以讓中國大量投資台灣。台灣如何投資中國,有台灣基本國策的考量,中國要投資台灣,也受到中國基本國策的左右。如果不能看清這點,將落入一個風險陷阱,即為了中國投資台灣,難免處處迎合中國,必要時犧牲台灣利益,卻看不到犧牲底線,等不到犧牲的好處。馬政府面對中國卑躬屈膝的表現,已有墮入這個風險陷阱的疑慮。
企業成本的因素,告訴我們台商為什麼要投資中國。然而,誰能告訴我們,台灣在中國的投資及獲利,為什麼要回台灣?
台灣人一定不想聽到:當台灣變便宜了,自然能吸引台資回流或中資來台。環顧現實,台灣是個移民社會,而且與中國地緣靠近,語言相通,文化相仿,台灣對中國的投資,有許多恐怕是變相的投資移民,資本、技術與人才將一去不復返。台灣應當謹慎恐懼,有朝一日,連台灣接單、中國生產的微薄利益也會喪失。
未來競爭趨勢
台灣如果不想以人力、土地、社會成本什麼都便宜的方式,來吸引資金提振經濟,那答案就很清楚了--台灣要有良好的社會安全、環境保護、食品衛生,也要有公平的賦稅及司法制度,有效率的金融及通訊設施,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--簡單說,就是以進步優質的生活方式,讓人才嚮往台灣,讓資本、技術跟著人才匯集到台灣。
更坦白說,台灣如果只從成本獲利的面向去拼經濟,從當下就可以知道未來是悽慘的命運。
未來是生活方式的競爭,一種具有台灣價值的生活方式,一個可以創造豐富多元價值的台灣,一個值得長期生活、有幸福願景的台灣,才是國際競爭中致勝的關鍵,經濟的價值只是水到渠成。
台灣價值是什麼,坐而言不如起而行。當自由民主已經是我們生活的養分,我們自然應當捍衛自由民主。當黑金、貪腐、無能、敗家的政府讓我們生活向下沉淪,我們應當唾棄如此罪惡的政府。就用一張張選票來捍衛台灣價值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