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/銀河光年

台灣最新一期商業週刊 (2014-06-25) 刊出訪問希拉蕊的內容,希拉蕊毫不忌諱大談特談台灣過度傾中的問題。這位目前再野、二年後最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的人物,其談話是海峽兩岸的警鐘。

希拉蕊:台灣依賴中國已經到了轉捩點

希拉蕊說,台灣想西進中國獲利,「必須謹慎小心、深謀遠慮」,對與中國往來的決定「都得審慎檢視其預期結果,以及是否會有我們所謂『始料未及』的後果」,「來自中國的要求會越來越多」。希拉蕊並以烏克蘭主要能源依賴俄羅斯為例,說「有經濟獨立,才有政治獨立」。

希拉蕊明確告訴台灣「你們正面臨轉捩點!」,台灣要「找出『到此為止,不能越界』的底線。

希拉蕊告誡,依賴中國過深,「會讓你們變得脆弱」,她暗批穿梭兩岸的利益團體危害台灣利益,她說:「能不能進入上海或北京是誰的利益,我想你們必須有雪亮雙眼和冷靜頭腦」。

希拉蕊甚至對台灣政府及媒體提出忠告,「像是你們一樣的媒體,還有政府,必須先退一步想想,好好的問自己,『這真的是台灣長期利益?』

希拉蕊:台灣是美國及南海國際關係的重要利益

對於台灣在亞洲的權力平衡中應扮演什麼角色?希拉蕊以表面話說:「這應該由台灣的政府與人民決定。」她相信「東南亞的各個國家團結合作是很重要的」,而且美國也想避免東海或南海的衝突。

希拉蕊解釋她在國務卿任內出售武器給台灣的立場,她說美國是這樣子告訴中國的:「美國堅信台灣的人民與政府有權利保護自己、擁有他們需要的裝備,美國會持續提供這些防衛。」

希拉蕊明確指出,台灣是美國的重要利益,但美國「定義利益的方式和中國不同」。希拉蕊更透露為什麼台灣是美國的重要利益,因為台灣在南海有個島(按太平島),中國必須連結台灣,才能主張並控制南海,進而實現中國南海的權益。

從區域衝突到全球衝突

希拉蕊關於台灣的談話,有一個重大的意義,就是美國過去以區域衝突的角度看待台灣,未來準備改從全球衝突的角度來定位台灣。

蘇聯瓦解後,中國崛起前,美國是全球單一的超級強權。在單一強權的美國眼中,不認同美國勢力的國家,頂多只有發動區域衝突的能耐,沒有一個國家有實力與美國作全面性的對抗。

在區域衝突的格局下,除非有特別的關鍵因素,區域衝突原則上不會撼動美國的整體利益;美國如果輕易介入區域衝突,反而有害美國利益。美國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後,想不到士兵傷亡,戰事拖延伊于胡底,讓美國有很不好的介入區域衝突的經驗。美國對區域衝突的解決之道是區域和諧,要求區域國家維持和平,以避免美國付出不必要的代價。

區域衝突論必須有一個前提才能成立,就是區域衝突的國家都不是全球性的強權。如果區域衝突的一方或其背後是與美國對立的全球性強權,意義將非常不一樣,在美國與蘇聯對抗的冷戰時期,美國為一個盟國與蘇聯開戰,雖然必須付出重大代價,但這樣可以維護美國的全球性利益。那時候美國以保證相互毀滅的政策,確保了冷戰時期的和平。

現在,走向經濟開放的中國已經日益坐大,毫不掩飾其擴張勢力的野心,中國非常有自信在政治、經濟、武力等各方面,挑戰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。中國多年來經營非洲國家有成,尤其這兩年來,中國在東海為了釣魚台與日本互相挑釁,又在南海鑽油與越南爆發衝突,顯示中國與美國全面性抗衡的局勢已經形成。其實,中國15億人口對資源的需求殷切,只要不鎖國,無可避免是美國很大的挑戰。

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為全球性強權,已經有因應之道。2009年7月21日,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,為參加東協區域論壇,從印度新德里飛抵泰國曼谷後,一下機就表示「美國回來了」,並說「我強烈主張美國應更深入參與亞洲事務」。她在2010年訪問亞洲時,於夏威夷發表《美國介入亞太地區》的演講,逐步醞釀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。

這個戰略具體的做法是增加亞洲在美軍全球布署的份量,並加強美國與東南亞及東北亞國家的夥伴關係。2008年8月北京奧運後,美國於9月加入新加坡、紐西蘭、汶萊及智利四國於2005年共同簽署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 (TPSEP),然後該協定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(TPP),美國積極將此協定擴及至環太平地區的美洲、澳洲及亞洲各國家,預計TPP會員國總產值將超過全球總產值的三分之一。TPP被視為美國介入西太平洋的國際經貿秩序,與積極想主導東南亞及東北亞經濟的中國相抗衡。

區域衝突下的台灣

過去二十年來,美國眼中的台灣海峽,也脫離不了區域衝突的格局。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,初露頭角的台灣意識,對中國造成挑戰,雖然僅止於海峽兩岸口頭上的衝突,但美國深怕陷入有害無益的區域衝突,因此對陳水扁政府非常不高興,視台灣為麻煩製造者,外界也認為陳水扁踩了兩岸關係的紅線。

美國對於台海衝突同樣執行了區域和諧的政策,一方面冷落執政的民進黨,暗助在野的國民黨,另一方面鼓勵台灣與中國對話往來,這就是自2001年後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勢力全面向中國傾斜的美國因素。

2012年台灣大選時,美國在台灣海峽還沒脫離區域衝突及區域和諧的拘絆,認為主張全面開放與中國往來的馬英九如果當選總統,才能執行美國區域和諧的策略。因此在馬英九可能敗選的投票前夕,由前在台協會官員包道格出面,聲稱馬英九連任會讓美、中兩國大大鬆一口氣,並肯定國民黨力推的九二共識。

美國介入台灣大選醞釀了一個效應,就是馬英九政府因為得到美國幫助而當選,自以為獲得台灣民意與美國、中國三方面的支持,政策更加蠻橫,有恃無恐。另外,台灣主體性支持者對美國慢慢喪失信心,因為美國所支持的國民黨傾中策略,似乎沒有底線,而且沒有如同國民黨所宣稱的將帶給台灣美好的經濟成果,反而經濟凋敝,薪資倒退,民心渙散,今年3月所爆發的太陽花學運,其來有自。

台灣主體性支持者對台灣過度傾中的憂慮,一直被美國有意無意地忽略。美國這種態度已經讓人懷疑如果台灣終歸與中國統一,或有朝一日人民解放軍經過協議進入台灣,美國也會樂觀其成。馬英九在2011年提出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,最後雖然因為台灣內部爭議而收手,但這也是一項測試美國底線的舉動,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並沒有明示或默示的反對,或認為馬英九是麻煩製造者,這從馬英九不死心還繼續談軍事互信機制可見一斑(只是掛上公投的前提,降低其後作力)。

區域衝突下的台灣海峽不受美國重視,加上中國大力在美國遊說,這幾年在美國產生一種棄台論。最近一例是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教授米夏摩 (John J. Mearsheimer),在2014年2月於《國家利益》期刊發表《向台灣說再見(Say Goodbye to Taiwan)》的文章,主旨是中國越來越強大,台灣小又離中國近,中國如有心拿下台灣,美國也愛莫能助。

這種棄台論的格局就是區域衝突論,在區域衝突論下的台灣,對美國利益不是不具重要性,就算有重要性也比不上美國因為台灣與中國開戰的重大代價。

全球衝突下的台灣 

台灣海峽在區域衝突論之下,既是美國也是中國的邊陲,在美、中全球衝突下,台灣關鍵的地理位置,絕對是美、中的兵家必爭之地。

台灣最後如果成為人民解放軍的基地,因為台灣離釣魚台有地利之便,中國將能長期拿下易攻難手的釣魚台,我們可以想像,到時候美國和日本如果硬要擋駕中國,將會有一場釣魚台之戰,美、日將敗興而歸。特別是在南海這個充滿領土主權爭議的海域,台灣管轄了南沙群島的太平島,有一天如果中國繼承台灣對太平島的管轄權,憑著強大的武力,極有可能號令南海諸國,對美國將是重大挫敗。

美、中兩國最後如果必須以軍事衝突決定誰是霸權,釣魚台、台灣及南海是三個最可能的區域,沒有拿下台灣之前,中國將收斂其在釣魚台及南海的軍事行動。這點中國和美國都很清楚,經由希拉蕊在這次訪問中點出來,意義不同凡響。

回顧十幾年來,美國為了避免激怒中國,有意無意忽略台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,引發各界試探美國的立場,最著名的是2005年胡錦濤訪美時向小布希提出共管台灣海峽 (共同維護台海和平) 的點子,美方雖然不予回應,但後續類似的聲音時有出現,逼使陳水扁在2007年表示台灣海峽應由美、中、台共管。這兩年來中國方面甚至還有共管亞洲、共管釣魚台的奇想。

這些點子和奇想的大前提是中國崛起,美國衰落。探究共管的意涵,不外是美國實力不夠,或是正當性不夠,所以才需要中國來共管。其實,國際現實就是實力,美國介入亞洲事務的正當性也是實力,如果美國實力不行了,中國自然能夠與美國分而治之,美國介入國際事務如果正當性不夠,時間越久只會越削弱其正當性。共管的想法,不過是目前還是老二的中國往自己臉上貼金,想挖共管的陷阱讓美國跳,不只低估美國,簡直是羞辱美國。

相對於中國積極想跨越或共管台灣海峽,美國對台海的態度及意志顯得不夠明確,導致台灣方面擴大解讀,產生了後述國民黨質變的效應。

台灣在區域衝突下的敵人是中國,在全球衝突下的敵人可能是中國或是美國,看台灣倒向哪一邊而定。過去台灣主流意見幾乎被區域衝突的框架所限制,以為如果與唯一的敵人即中國,和平相處,台灣就可以高枕無憂。

在美、中全球衝突的局勢下,一旦台灣與中國統一,或軍力倒向中國,台灣將淪為中國掣肘美、日、韓及南海諸國的工具,成為相關國家的假想敵。到時候,摧毀台灣軍力將是美國為首的盟軍對抗中國的首要目標,類似情節已經重複在台灣的歷史發生。

在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,海權國家與陸權國家互相抗衡,台灣相繼成為西班牙、荷蘭、明鄭等海權國家的據點,後來台灣被中國奪取,納入中國版圖。十九世紀末葉,想成為全球霸權的日本,擊敗中國,台灣成為日本的戰利品。二十世紀前葉,日本、德國及義大利掀取了全球性衝突,屬於日本帝國領土的台灣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美國轟炸,戰後台灣成為美國霸權的陣營。今日中國崛起,新一輪的台灣爭奪戰再起。

走調的國民黨

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勢力,十幾年擴大解讀美國敦促台灣與中國對話往來的策略,而誇大中國崛起,明說暗指美國不能獨霸全球,作為弱化台灣主權,向中國稱臣的理由。

國民黨在2008年重新執政後,自以為促進兩岸和平而功不可沒,但經過這幾年的觀察,這種和平比較像是以買辦心態所換來。國民黨與中國交往時,卑躬屈膝早已不是新聞,台灣國家利益日漸被中國侵蝕及利益團體把持,國民黨也慢慢不覺得受委屈,反而認為受委屈理所當然,替自己找了一套理直氣壯的說詞。

當台灣受委屈變成理所當然之後,政府爭取國家利益的態度就不再積極,如果還能得到中國「讓利」,政府就更樂不可支了。這不是買辦的心態,什麼才是買辦的心態呢?那個曾經自立自強、不卑不亢面對中國的國民黨,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太陽花學運不僅暴露馬英九政府處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草率、粗魯及偏執,也暴露了國民黨買辦的心態。

今年4月,學生離開立法院後,詞窮理屈的馬英九及經濟部部長,勉強為服貿辯護,宣稱中國如果反對,台灣無法加入TPP,所以要先與中國簽服貿協議,才能順利加入TPP。此舉顯然已經把中國當老大哥,迫使美國在台協會金明 (Mark Zimmer)、該會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、國務院亞太局「亞太經濟合作」(APEC) 資深官員王曉岷 (Robert S. Wang) 相繼澄清美國不認為服貿協議與台灣取得TPP門票有關聯。

司徒文更進一步說台灣加入TPP,可修正台灣過於傾中的情形。現在希拉蕊話說得更明白了,要台灣思考經濟獨立及政治獨立的問題。很明顯,我們看到馬英九政府作為不僅與民意偏離,也與美國的政策方向偏離。

馬英九政府一直表現出對統一興趣不減的態度,本來宣稱要締造兩岸和平,卻有可能讓台灣踏上統一的不歸路。針對美、中全球性衝突,而開啟重返亞洲戰略的希拉蕊而言,如果任由台灣倒向中國,等於美國自棄王牌,未來如何布局亞洲及處理中國威脅,將更為複雜。在這次訪問中,希拉蕊心中對台灣與中國往來的紅線是什麼,呼之欲出,就是統一的紅線。希拉蕊先讓台灣知所進退,以免造成她未來上任總統之後的難題。

過去台灣與中國往來對話不多,所以美國大膽鼓勵台灣與中國往來對話,因此還不到對台灣與中國往來對話設下紅線的時候,但有所謂台獨立的紅線。現在台灣與中國往來對話日益頻繁,服貿協議暴露了馬英九可能是統一的冒進者,對統一冒進者畫下紅線,將是台、美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銀河光年 的頭像
    銀河光年

    銀河角落

    銀河光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