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銀河光年
塑化劑、毒澱粉、貪污除罪、爛核四、無能總統……,這一切的一切,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來自於一個共同的母體,叫作「軍公教共和國」。就讓我們進入軍公教共和國裡,探討這些問題的根源。
軍公教共和國誕生
國民黨在1949年撤退到台灣,帶來超過百萬以上的軍民,其中很多是所謂軍公教人員,與台灣素無淵源,沒有恆產,幾乎要從零開始。就從這時候開始,奇蹟似的軍公教共和國在台灣誕生了。
可以想像,當時一個從中國內戰中敗逃,帶著超過百萬以上軍民,撤退至台灣島的政權,一方面擔心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,一方面臨百萬軍民要安身立命,會是一個多麼艱難嚴峻的局面。
這個軍公教政權,在民主與共產國家對抗的國際情勢下,幸運躲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攻擊。關鍵是1950年韓戰爆發,美國宣布協防台灣,1958年中國發起八二三砲戰,徒勞無功。另外,美國還提供台灣美援,協助了台灣經濟發展,至1970年底才停止提撥。
雖然抵擋了外侮,又獲得了外援,並不能保證這樣龐大的族群,可以在台灣安身立命,這個族群面臨了一場大時代的資源爭奪問題。這一場為了安身立命而爭奪資源,所衍生出的意識及行為,深深影響了後續台灣的發展,但它的緣起及造化,一直沒有被認真討論。
這個族群,在這一場大時代的資源爭奪戰中,絕不是無人可依、無權可恃的弱勢族群,而是有黨國集團可作為其生活依靠及精神寄託。對照台灣海峽那邊,中國共產黨搞起無產階級工人專政,海峽這邊的台灣,黨國集團也把軍公教執政搞得轟轟烈烈。
黨國集團爭奪資源
黨國集團有四塊資源大餅:黨部、軍隊、政府、學校。
國民黨在日本人敗走後,將許多日本政府或民間機構留下來的財產,收歸為黨有,來養活一堆黨工。國民黨很清楚一個在台灣沒有基業的外來族群,創業維艱,霸占資源才是王道。黨產是國民黨死活的問題,國民黨及馬英九政府一直沒有誠意放棄黨產。
台灣在日本統治下只有日本軍,沒有台灣軍,台灣人只有當砲灰的份,沒有當軍隊領導的份。國民黨帶來了軍隊,以國防需求占有台灣資源,成為理所當然的藉口,國防資源當然就是黨國集團的禁臠,只有國(民黨)軍,沒有台灣軍,台灣人長期只有當阿兵哥的份,沒有當軍隊領導的份。
台灣當時的政府組織,在日本人敗走後,黨國大官小官順勢進占接收。在學校中,很多日本教師及職員撤回日本,留下的職缺,也成為黨國人員進占學校的大好機會。
黨國人員進占政府機關及學校的職位,一方面是透過政權的掌控,理所當然安排自己人享有資源,還可以設計對自己人有利的制度。例如黨國眾多來台的軍民,被特許居住在公有土地,形成封閉的眷村,日後眷村改建,特許這些軍民或其後代以低價購買。
一樣明目張膽的,是在公務人員考試上按三十六省訂定錄取人數,讓人口數量占絕大比例的台灣人,在錄取人數上占極小的比例,黨國人員因此取得錄取的優勢,擺明了以中華民國三十六省名義合力吃定台灣。還有像是設立黑官漂白、私相授受的甲等考試,馬英九就是甲等考試出身。
另一方面,實施一種獨尊「中華民國」式的體制、法律及文化,方便黨國集團奪取資源,同時革除日本統治下的影響力,並阻礙台灣人分享資源。例如,中華民國當然要講國語(北京話),強勢推行單種官方語言的國語政策,自然對台灣人擔任政府及學校的職位,設下了無形的障礙,馬上為黨國人員在政府及學校中,提供眾多的工作機會。
塑造奪取資源的正當性
黨國集團更一步塑造出中華民國的意識形態,以提供其奪取資源並保有資源的正當性。
在「中華民國」的意識型態下,台灣被貶成地方,地方文化不入流;猛灌地大物博、歷史悠久、文化發達、炎黃子孫的中華民國認同。背後的企圖是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一省,所以中華民國取用台灣資源正當有理,台灣人則不能獨享中華民國的權力及資源。讓台灣人變成中華民國國民後,因為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及捍衛者,藉由操作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,讓台灣人直接或間接認同黨國集團的統治。
另外一種炮製正當性的方法,是強調黨國集團為台灣帶來了黃金及人才,促成了台灣經濟的發展。之前就有媒體人大力宣傳蔣介石帶一堆黃金來台灣,穩定了台灣的經濟情勢云云,說得好像黨國集團分了多少好處給台灣人,避談黨國集團所帶來超過百萬以上的族群,使得當時台灣約六個人中,就有一人是跟黨國集團來的,如果不爭奪台灣既有資源,單靠那些黃金,這麼龐大的族群早就坐吃山空,活不了幾年。
黨國集團並將台灣經濟的發展,歸功於自己。其實,台灣是建立在日本統治時現代化的建設基礎上,藉著美援的執行運用,依附於美國、日本的經濟脈絡,發展代工產業,接受先進美國、日本所釋出的技術能量,以低廉的勞力及土地成本,創造了經濟奇蹟。這當中有甚多的機運及外部因素,黨國集團搶占功勞,言下之意是黨國集團所享有的利益是自己所創,沒有爭奪台灣的資源,反過來台灣人還必須感謝黨國集團。
軍公教的鞏固及發達
當時來台的百萬族群,並無農民,無田可耕,也不是工人,不會想要在台灣長工短工過一生。軍公教體系就是他們發達的地方,黨國集團在軍公教體系也最容易上下其手,讓他們有高比例進入軍公教任職,並特別施惠給這群軍公教人員,讓軍公教迄今都是黨國集團的死忠。
黨國集團不像清朝讓旗人不務農,由國家給糧,獨厚旗人甚多政治、經濟及司法上眾多的優惠,直接形成種族上的不平等。黨國集團的作法比較高明一些,依規定進入軍公教體系者,不論是當初撤退來台的軍民或其後代,還是台灣人,都享有軍公教的福利。因此,黨國集團常常對外宣稱考試的公平性,來掩飾軍公教的問題。而且,進入軍公教體系的台灣人,分享了軍公教的福利,加入支持黨國集團統治的行列。
黨國集團另一個策略是避免殺雞取卵,以免引取台灣人民反抗,這也是黨國集團在中國大陸貪婪腐敗而流亡台灣所得到的教訓。在台灣早期物資不豐的年代,整體上雖然黨國集團也掠奪了資源,但蔣經國讓軍公教表現出與庶民一樣的清苦生活,避免招來對立及厭惡。不過,這樣的約束,隨著台灣經發展,慢慢被拋諸腦後,而且還將早期克難興邦的階段,拿來當作目前軍公教享有各種福利的理由,刻意忽略當時三百六十行,行行都須刻苦耐勞。
台灣藉著美援的執行運用,依附於發達國家經濟的脈絡中,發展代工產業,接受美國、日本等國家釋出技術能量,以低廉的勞力及土地成本發展經濟。在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生存策略下,台灣經濟發展的果實,被黨國集團歸功於自己,刻意忽略日本統治時代的現代化基礎,國際政治經濟上的機運。簡單說,如此可以讓黨國集團爭奪資源更具有正當性。
軍公教有許多奇怪的福利,是軍公教依附於黨國集團進行資源爭奪獲勝的見證:
1.軍、警、教不用繳納所得稅(2012年起要繳納,並以課多少補多少來緩和反彈)。
2.以特殊的新資結構堂而皇之逃漏稅(亦即只以本俸繳納所得稅,一大堆津貼、加給、獎金不用課稅)。
3.中央機關公務人員交通費補助,國庫每年負擔月13億元(自102年起,遭立法院刪除,往後不再編列)。
4.政府補助軍公教子女學雜費約一半,連退休軍公教人員的子女也享有學雜費減半。後者國庫每年負擔15億元。
6.高達百分之十八的退休金存款利息,國庫每年負擔約8百億元。
7.全世界超高的退休金所得替代率,退休後月領退休金是沒退休時月薪的八、九成,很多人還超過,國庫每年負擔退撫支出約1400億元。
8.退休人員死亡後,其父母或配偶可以繼續領一半到死,未成年子女也能繼續領一半到成年。
9.領月退之退休人員,還有年終慰問金,國庫每年負擔約200億元,還有三節慰問金,國庫負擔每年15億元(102年度之年終慰問金,經立法院刪成限於月退俸不到2萬元或因公殘、亡之軍公教始可具領)。
但我們也要指出,軍公教福利多寡,不是問題的本質,軍公教被詬病的是其報酬與貢獻不相稱,有特定的政黨偏好,做事消極,不能為全體民眾謀福利,以下有更完整的敘述。
中華民國外弛內張
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,被黨國集團拿來當作資源爭奪的護身符後,從此中華民國的種種發展,都被導向維護黨國集團的利益,而無法往正常國家的道路邁進。
早在美軍協防台灣,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對抗的時代裡,無論對外名稱是中華民國,還是台灣,甚至其他,都是小國而已,只能在這個對抗結構裡面苟活,選擇什麼國號,對外沒什麼差別,但對內卻大有用處。對於敗退至台灣的黨國集團而言,優先的生存策略不是外交,能否奪到台灣內部的資源,才是生死存亡之戰。
從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,到往後四十年的白色恐怖,在萬惡共匪、反攻大陸、統一中國的氣氛裡,利用中國解放台灣的野心,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成為鎮壓異己的工具。在1971年,聯合國將中華民國掃地出門,1978年美國又與中華民國斷交,益見中華民國走不出台灣大門,在國際上到處吃鱉。但中華民國的意識形態對內依舊是鬥爭的利器,在1979年的美麗黨事件中,黨國集團逮捕大批民主人士,就是一例。此後迄今三十幾年間,台灣雖然力爭到民主自由,但依舊掙不開這個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。
對黨國集團而言,喪失了中華民國,就等於喪失他們在台灣的利益。所以黨國集團向來小心翼翼,避免台灣主體意識的形成,擠壓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。長期以來,儘管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不被承認,黨國集團仍避免在國際上使用台灣的名稱,而搞出了「中華台北」、「九二共識,一中各表」這些畸形的名稱,導致後來想要用台灣的名稱時,都困難重重。但黨國集團在內部爭奪資源的意識下,玩弄這些名詞,仍然樂此不疲。
中華民國與台灣切割敵對
簡而言之,為了台灣內部資源爭奪需要而產生的中華民國意識型態,它的發展終究跳不出台灣內部資源爭奪的格局。這個格局的特色之一,就是與台灣切割,黨國集團沒辦法承認中華民國等於台灣,因為承認以後,現實的走向將只有台灣,不會再有中華民國。
李登輝曾經為黨國集團提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說法,但連這樣的說法,當李登輝失勢,黨國集團也不買帳。在黨國集團的深層意識型態裡,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,中華民國是個高於台灣存在的國家,不容台灣挑戰中華民國。這樣的切割,就是黨國集團的利益所在之處。
特色之二是寧與台灣為敵。中華民國既然能與台灣切割,進一步與台灣為敵,就理所當然了。
早年,台灣如果自甘於中華民國的一省,將中華民國當成是老大,黨國集團就不會找砸。如果有人想將將台灣提升至國家層次,隨便就觸犯叛亂罪,要殺頭。曾經連全國性的團體,要以台灣冠名,也不准,除非冠以「台灣省」三個字,活動地方不能包括台北市及高雄市。黨國集團曾經很得意他們成立了二台北市、高雄市二個直轄市,因為他們覺得台灣因此被切掉一部分,台灣對中華民國的威脅就變小了。現在他們更有五都,明年還會有六都,如此順著黨國集團的邏輯發展,一步步走向荒唐的地步。
隨著台灣主體意識慢慢形成,黨國集團雖然不敢直接口說反對台灣,但仍然間接與台灣為敵。它的方法是扣帽子,最大一頂是台獨的帽子,台獨當然會讓中華民國下台,從根拔起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正當性,所以黨國集團必須拱中華民國來反台獨。就算台灣人民選擇台獨,黨國集團也要與台灣人民為敵,最有名的是郝柏村說國軍不保衛台獨,還有連戰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中國,說出要與中國聯合對抗台獨的話,更有一大堆中華民國的退休將領赴中國朝聖,寧願成為中國併吞台灣的棋子。
還有其他的帽子,例如學校不讀四書五經,就扣上去中國化的帽子;安排母語課程,就被丟出一頂搞本土化的帽子;管制與中國的交易,也被戴上鎖國的帽子。甚至當台灣興起懷舊風,也有受到黨國意識汙染的迂腐人士,憂心台灣只在意本土化,而祭忽略國際化的帽子。大家可以注意到,只要是發展台灣本土的東西,黨國集團及受中華民國意識型態洗禮的人就是會反,但他們反的越來越有技巧,一貫的是很多台灣人仍然吃這一套。
軍公教與總統的關係
現在的軍公教人員,有個典型的心態,就是懷念以前蔣經國那時候官員清廉、有執行力的光榮時代,然後怪李登輝黑金,陳水扁貪腐,讓馬英九無法治癒台灣的沉痾。因此,就讓我們來探討軍公教與幾個總統的關係。
蔣經國是黨國集團的領袖。誠如1986年時,蔣經國為解除戒嚴,對黨國集團開示:時代在變,環境在變,潮流也在變。實施戒嚴,曾是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重要手段。這番蔣經國逝世之前近二年的話,其言雖善,但其覺悟也太晚,已經改變不了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性格。
不過,蔣經國是黨國集團的領袖,軍公教是黨國集團的一部分,在蔣經國號令之下,軍公教還有清苦的形象,甘願為蔣經國賣命。
李登輝與軍公教結盟的事實,一直被忽略。國民黨及軍公教喜歡批評李登輝為了鞏固權力,而與黑金掛勾,總而言之,在他們眼中李登輝是個大惡不赦的人。其實,李登輝為了民主改革,與各方勢力妥協,進行利益交換,除了黑金之外,軍公教就是與李登輝心照不宣的結盟關係。
李登輝歷經日本及黨國集團統治的時代,當然深知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在台灣發展的由來。李登輝的目標很清楚,就是民主化,在民主化沒有成功之前,黨內已經有反李的非主流勢力,所以他惹不起這個充滿中華民國意識型態的軍公教族群。
李登輝待軍公教不薄,在其執政期間,軍公教薪水大幅調漲,福利大幅擴張,軍公教沒有因民主化而遭受損失。軍公教當然不痛恨李登輝給他們的好處,而是痛恨李登輝讓國民黨失去政權,只是這種理由不好拿來說嘴,只好抬出一個李登輝黑金的理由。
軍公教雖然在李登輝執政時代得到不少好處,他們還是無法認同李登輝,因為他們知道是他們擁抱黨國集團的的意識型態,才能得到好處,李登輝背後所代表的台灣主體意識,對他們的既得利益,只會有傷害。這種情結在2000年國民黨下台後,更加露骨,將所有邪惡加在李登輝身上。現在,一個人如果反李登輝,就知道他充滿了深藍的意識型態。
陳水扁想改革軍公教,從他擔任台北市長時就已開始,在個軍公教大本營的城市中,他做了一項大成就,他讓市政府動起來,一掃公家機關遲到早退、散漫偷懶的氣息,讓公務員收取晚娘面孔,對民眾奉茶,親切問候。不過,陳水扁也因此成為軍公教的眼中釘。
陳水扁後來以少數黨的背景當選總統,連任時選票勉強過半,又卡在投票前夕的槍擊事件,使得黨國集團在陳水扁二任總統內,都自詡為主流,無法心甘情願承認敗選,讓陳水扁處在權力的臨界點。陳水扁勉強的權力,讓他對軍公教的選票有所忌憚,在執政初期與軍公教井水不犯河水。
陳水扁連任之後,認知到軍公教意識型態積重難返,短期難以成為台灣主體意識的支持者,終於下手改革軍公教,試金石是改革公務員退休金存款的十八%利息,以免公務員所得替代率超過百分之百。
然而,當時黨國集團掌握了氣候,陳水扁因此遭遇強大的反撲力量,甚至連勞工界也批評陳水扁操弄選舉,搞階級對立,陳水扁發現其改革所得到的支持不如想像中大,此後便對軍公教改革縮手。
馬英九是標準的軍公教總統。馬英九還當選總統時,黨國集團及軍公教都視馬英九為救星。是的,這是一位出身於黨國集團,標準的軍公教總統,馬英九就是他們自己人。
馬英九不愧是吃黨國集團奶水的人,源自於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基因,深植在馬英九身上,讓他無法瞭解資源如何歸屬的正當性。例如,馬英九將應該用於公益的特別費,利用假發票報帳,放入自己的口袋,當成自己的所得,還申報財產,一副政府的錢就是自己家的錢。馬英九拿特別費的樣子,活脫就脫是黨國集團在台灣內部爭奪資源的翻版。
當他的特別費被發現有違法問題之後,他找替死鬼余文扛下責任,利用沆瀣一氣的律師硬拗大水庫理論,由腦袋不清楚的法官提出荒誕的宋朝公使錢古例,來炮製馬英九使用特別費的合法性。這其實就是黨國集團炮製爭奪資源正當性的縮小版劇碼而已。
馬英九當然也充滿了那些軍公教的習氣,那種一副死公務員的樣子,只能做太平官,不是一個大開大闔的領袖;喜歡講守法來掩護自己無能,以謝謝指教來掩護自己沒擔當;專挑省力又討好的小事來做,麻煩困難的大事就不沾鍋;怕人家看穿他的保守反動,喜歡喊改革,卻不敢真的大改革,改革到最後都走樣;對小老百姓很有對付的辦法,對財團則有照顧的辦法;沒事就省小錢裝節儉,強調自己的清廉;有空還秀英語秀肌肉,要讓大家覺得他很優秀;寧願把體力用來跑步游泳,上班打瞌睡也沒關係。
歷史很反諷,軍公教為了維護自己利益,覺得一切都是陳水扁、民進黨害的,選出了自己人的馬英九,希望馬英九能維護他們的利益。想不到馬英九執政失敗,加深了台灣人對軍公教福利優渥的相對剝奪感,而一步步逼迫馬政府取消軍公教福利,讓軍公教始料未及。然而,如果瞭解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歷史脈絡,就知道軍公教無法反思自己爭奪資源性格的歷史因果,所以無法為自己也為國家建立一套合理的軍公教薪資及退休金制度,導致最終要面臨人民的反撲。
軍公教共和國的特色
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括軍公教共和國的立國精神,就是:為了在台灣生存,以不公不義的方法爭奪資源。這樣的立國精神,衍生出許多不良的影響,塑造出下列特色,造成種種的亂象:
第一是流亡意識。流亡政府與流亡人民,最關鍵的是在流落之地爭奪到生存空間。黨國集團曾經失去中國,現在台灣是他們的全部,他們害怕失去台灣,害怕台灣不是他們執政,他們將失去所有,淪為無產無權無勢的邊緣人。這種恐懼,變成黨國集團深層的潛意識。
在這種流亡意識下,黨國集團及軍公教停留在台灣內部資源爭奪的格局,欠缺包容,區分異己。在威權時代,他們搞過白色恐怖,鎮壓民主人士,在民主時代,就鬥臭李登輝,報復這個讓他們失去政權的黨主席,在民進黨執政時代,則祭起焦土政策。
流亡意識在歷史上只能有階段性的任務,短期有利於流亡政府與流亡人民,長期則不利於流亡之地,阻礙流亡政府與流亡人民融入當地文化。正常的話,流亡者一旦落地生根,流亡意識就會慢慢淡掉。但在台灣特殊的環境下,這種流亡意識消退的很慢,一直隨著黨國集團在軍公教國度中蔓延,至今仍然在台灣作怪。
流亡意識不良的影響之一,是原本應忠於國家的軍公教,擁抱了黨國集團爭奪資源的意識,在政治上有明顯的泛藍色彩,例如受到公務預算補助的全國公務人員協會,於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,成立「馬吳競選全國公教暨退休人員後援總會」,還在該會網站放置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的致詞內容。他們挾著龐大的選票力量,在政治上選邊站,左右了台灣的大選及政局,因為這是他們在內部資源爭奪獲勝的原因。
這種格局的軍公教,介入了藍綠鬥爭,只停留在內部爭奪資源的層次,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,而非以國家資源效率最大化為己任,無法追求全體人民的福祉。
第二是不公不義。黨國集團在一百多年前創建中華民國,有其推翻滿清,拯救中國的理想。然而,黨國集團流亡至台灣,為了生存而在台灣內部爭奪資源,產生許多不公不義的事情,並將中華民國的意識型態作為不公不義的掩護,使得中華民國在台灣以不公不義為始,也以不公不義為終。
在軍公教共和國裡,當然無法真誠面對自己這種不公不義的歷史。可嘆的是這種不公不義,綁架了政府、體制,滲透了歷史、文化,軍公教共和國面對種種的不公不義,它的態度是掩藏、忽視、硬拗或裝傻,永遠無法面對徹徹底底公義的檢驗,因為他們經不起檢驗,害怕檢驗會動搖他們爭奪資源的正當性。
我們看到了國民黨的黨產,馬英九曾說要讓黨產歸零,近日卻說政黨「因為沒有黨產,根本沒有辦法運作!」。我們也看到了軍公教那些像退休金存款有百分之18利息之類的不當利益,但他們祭出種種的理由,包括政府是雇主;給付已經變成契約義務;軍公教以前很清苦云云。我們還看到了馬英九特別費的使用方式,都是那麼不公不義,卻都可以臉不紅氣不喘說得多麼正當有理,還好意思自誇自己清廉。沒有終極的公平正義,就沒有清廉可言,馬英九所標榜的清廉,最終是一場偽善及笑話。
他們身上有那麼多不公不義的事情,仍然無法真心反省改革,當然不可能帶領台灣人去追尋終極而真正的公義,因為那會反噬他們的既得利益。當然,後果不會只有這樣,不公不義還會傳染蔓延,當不公不義成了政客口中的歷史共業,2011年5月就搞出了政務官特別費除罪化,2013年又三讀通過民意代表、學校職員事務費的除罪化,後面這一次幸好在民意的反撲下,由行政院將會計法修正案退回立法院。這種價值觀的錯亂,是軍公教共和國不公不義必然的結局。
還有台灣新資所得者占各類所得合計數七成以上,亦即政府對許多資本利得者課不到稅收,有這些資本利得者,大都是老闆、企業家等有權有勢者,而讓無法逃漏稅的新資所得者的租稅負擔過於沉重,是全世界的第一名。這在軍公教的國度裡,也是理所當然結果,因為從資源爭奪者的目的而言,既然很容易從弱勢者身上搶錢,何必再與難纏的有錢有勢者爭奪資源。
第三是鄙視台灣。黨國集團為了在台灣爭奪資源,鞏固自己的優越利益,營造出一個台灣不應該,也不足與中華民國競爭的環境,讓台灣既有族群處於不利益的競爭環境,或心甘情願放棄資源,任其主宰。
黨國集團除了灌輸中華民國教條,以叛亂罪對付台灣民主人士之類的鬥爭措施外,最嚴重而潛移默化的是營造出一種價值觀,使台灣人認為台灣既有的一切都沒水準、沒文化,從根本讓台灣人認同黨國集團的所作所為。就像黨國集團的教育,忽視了台灣的歷史文化,拼命灌輸他們眼中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,他們曾對講母語的台灣人進行體罰或罰錢,讓台灣人講母語變成一種恥辱。他們也曾要求台灣布袋戲要講國語,限制台語廣播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。
黨國集團種下自以為高貴而鄙視台灣的基因,一個很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馬英九,他在2007年訪問余光中時,學著孔子說,他覺得民進黨執政下去,「吾其披髮左衽矣」,同年與原住民座談會時,又說「我把你當人看」,至今馬英九團隊普遍傲慢,自我感覺良好,其來有自。領導人如此,許多荒唐的現象,也就不足為奇了,例如眷村文化產生出以「台」灣為名的貶抑詞,像是「台客」、「很台」,曾經流行了好一陣子,至今仍然無法抹去對台灣的鄙視心態。
黨國集團沒有教我們崇洋媚外,但是讓我們忽視、鄙視台灣的一切,最後的效果還是崇洋媚外。想想台灣人講「國語」帶著台語口音、原住民口音,被認為沒氣質,講得字正腔圓的「國語」才顯得有氣質,最好帶著廣東腔、英語腔或其他外語腔,才是文化高尚,這樣的氛圍下,台灣女生怎麼不會對外國人趨之若鶩呢,這種情形早就在台灣的外國人圈子聲名遠播!觀念的偏差,分不出好壞,讓很多草包外國人,甚至是通緝犯,在台灣都可以像最近一個土耳其人一樣吃得開。
黨國集團領導下的軍公教共和國,有意識、潛意識下對台灣的鄙視,不覺得台灣的民主、社會、歷史、地理、文化、人物……有什麼可以珍惜、歌頌的,他們如何將台灣治理得更美好呢?他們曾經有動力要將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,現在連這種動力也沒有了。
第四是失敗主義。黨國集團格局停留在流亡意識的層次,欠缺公平正義的反省,又有鄙視台灣的心態,它的結局將以滅亡收場,在滅亡之前,會先瀰漫一股失敗主義。
一、二十年來,隨著中國崛起,那種失敗主義有增無減。李登輝在2003年已經指出,社會上有一股失敗主義,找不到再創經濟的新動力。現在,失敗主義已經深入到台灣的文官,今年6月,PChome的詹宏志為了網路第三方支付的問題,與財經官員周旋幾年後,有個心得:「與你打交道的公務員都是沒有氣力的,是一群失敗(主義)者」。幾天前,空軍政戰少將退伍轉任的花蓮縣民政處處長,對著即將入伍的年輕人,大肆發表「兩岸的統一是必然的,……,到底是什麼時間統?對我們比較有利;什麼方式統?對我們比較有利,這才是我們爭取的區塊!觀念要正確!」。
這種失敗主義,是國安層級的問題,但馬政府不會覺得是個問題,甚至想要利用這股失敗主義向中國示好,因為馬英九本人及其團隊就是這股失敗主義的源頭。他們早已經沒有野心為了台灣的政治或經濟,在國際上衝鋒陷陣,他們只想在中國決定的架構下安分守己,做一個中國眼中的模範生,就像馬英九讀書以來當慣了模範生一樣。馬英九的外交休兵,就是一例,造成邦交國在台空有使館也不派大使。馬英九的經貿政策及談判,逐漸鎖在中國的泥淖中。
失敗主義不只是政治上的問題,失敗主義確定自己會失敗,卻不確定自己失敗後如何任人處置,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,讓當下的努力都顯得無意義,因為以後可能會化為泡影。所以,軍公教消極懶散,不知為何而戰,也就不足為奇。
在塑化劑、毒澱粉爆發之前,很多事情早已是業者、學者間的公開秘密,坊間也老早流傳哪些食物不能吃。然而,我們的公務員幾十年來,無法基於奉公守法,也無法基於追求公平正義,更無法基於追求更美好的台灣,而主動發現解決這些有毒食品。有毒食品事件不僅是一種結果,也是一種象徵,一種啟示,讓我們知道幾十年來軍公教共和國的發展,竟將台灣變成了毒島。
失敗主義者的邏輯
如果有人注定要失敗二次而毀滅,他會選擇敗給同一個敵人二次,還是分別敗給二個不同的敵人?答案是寧可敗給同一人二次,也不要敗給二個敵人,理由是與同一個人對決多次,證明自己奮戰不懈,只是對手太強,老是敗給不同的人,證明自己最差勁。
這種失敗主義的理性選擇,可以解釋十多年來國民黨及現在馬政府的行為,為什麼有死抱黨產,採焦土策略,無法凝聚台灣共識,一致團結對外的現象。因為國民黨不會輕易選擇敗給民進黨,那會證明國民黨一路從中國敗退到台灣,最後共產黨和民進黨勝出,只有國民黨最糟糕。
所以,國民黨寧可讓中國共產黨吃豆腐,寧可卑躬屈膝,成就中國,因為最後都是中國共產黨太強的緣故,不是因為國民黨太爛。何況國共二黨還可以有表面上合作、中國讓利的表象,甚至還有聯合擊退民進黨或台獨的可能性,國民黨當然樂此不疲,因為至少還擊敗了一個敵人,證明民進黨或台獨最弱,國民黨不是最爛。
國民黨這種算計,總括一句話就是聯合主要敵人(中國),打擊次要敵人(民進黨),證明了國民黨比共產黨更差勁,共產黨的策略是聯合次要敵人,打擊主要敵人。國民黨不是在玩一種危險的遊戲,而是在玩一種必敗的遊戲,只想讓下場不要太難看。
最可悲的是國民黨這種算計還有許多媒體、學者的支持者,一直在勸民進黨及台灣主體人士接受九二共識,接受一國二制,接受統一。他們表面上的理由是歷經2008及2012年大選,證明了台灣人不願意走泛綠路線,他們背後的理由是中國太強了,台灣不配合就會遭殃。這種失敗主義讓人聽膩了,這種缺乏遠見,無法認清台灣利益之所在,正是這個軍公教共和國必然的現象。
台灣利益優先
台灣人應該瞭解,在黨國集團的歷史及邏輯裡,國民黨的利益高於中華民國,中華民國的利益又高於台灣。本文探討了這麼多,證明了黨國集團在台灣的發展,就是依循著這樣的歷史及邏輯,而軍公教擁抱了這樣的歷史及邏輯。他們的(潛)意識,已經落伍過時,卻始終無法自我反省,而成為今日台灣最龐大的反動力量及負擔。
從蔣介石、蔣經國、李登輝、陳水扁以來,容或政治立場有所不同,在台灣島建設一個有別於中國的國家,是這些總統一貫的策略。這是一個台灣利益從落後於國民黨、中華民國的順位,躍升為優先順位的歷程。這也是從獨裁到民主的歷程,下一階段的目標很清楚,台灣只能往一流國家的方向邁進,不進則退。
非常遺憾,從2008年以後,台灣正式步入了歷史進程的逆流。馬政府再也沒有信心將台灣經營成一流的國家,只要講到「國家」,他們都怕得罪中國,他們一心以為光憑開放,中國讓利,就是經濟發展的王牌。這種輕鬆、省事、不勞而獲的方法,讓投機的台灣人跟著作夢,喪失了奮鬥進步的精神,反而傷害到台灣的競爭力。長此以往,不用中國來解放台灣,台灣已經先退步、沉淪,最後只能去做中國二、三流的省份。
2008年黨國集團重新執政以後,軍公教囂叫狼嚎,氣燄張狂,猶勝於威權時代,因為他們有人民選票高度的授權。但我們知道軍公教共和國的意識型態大有問題,只能看它樓起樓塌,我們也知道台灣人還陪著黨國集團做著中國錢潮的大夢,只能等待著夢破人醒,但我們祈禱台灣不會跟著陪葬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