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/銀河光年

現在情況─ ─是幾個台灣歌手在中國湖南衛視《我是歌手》的節目中風風光光,台灣大眾也跟著飄飄然。但我們不止要看熱鬧,也要看門道。

看門道的方法就是從個別歌手拉高到文化產業的層次,再拉高到台灣整體產業的制高點。

時間差的紅利

《我是歌手》中有新舊面孔的台灣歌手(林志炫出道21年、楊宗緯出道6年、彭佳慧出道18年、辛曉琪27年、齊秦32年),幫唱中還有透過台灣大紅的非台灣歌手(香港的周華健、中國北京的順子),讓多數人迷惘於台灣歌手努力、優秀、競爭力強的氣氛之中,程度還不輕。

現階段台灣的流行文化相較於中國還有優勢,是不能否認的,但憑什麼有優勢才比較重要。相信沒有人敢說台灣人天生資質比中國人好,最常見的說法是因為台灣民主自由,台灣人比較有創造力的緣故。其實,只要問一句話,如果台灣的流行文化產業及人才很強,為什麼沒辦法像韓國團體紅到世界各地?就知道這是台灣人安慰自己,別人恭維台灣人的話,聽聽就好。

因為中國太晚搞市場經濟,太晚發展流行文化,所以台灣流行文化才有目前的領先優勢,這種優勢是提早發展產業的時間差紅利,時間差的紅利並不是真正的競爭力。台灣藝人現在還能在中國撈錢,都拜這個時間差的紅利所賜。

也有人觀察台灣市場小,只能在中國的大市場發展,所以認為趁中國文化產業尚未成熟之際,趕快進去卡位。

但灣與中國市場大小的比較,其實是廢話。流行文化不比製造業,製造業很容易在落後市場靠壓榨勞工、污染環境賺錢,流行文化的商品(在流行歌曲就是藝人、團體)更深植於社會母體,流行文化商品可以在中國大賣,但台灣流行文化產業想卡進去中國流行文化產業鍊之中,未免想太多了。

那樣的想法,犯了台灣二十多年來的一種病症,可以稱為中國夢想症、中國市場妄想症、台灣懶人病或台灣式撈錢瘋症,總而言之,就是只想靠著台灣比中國提早發展產業的時間差紅利,加上台灣與中國語言可通的方便,繼續以生產代工的模式,直接到中國撈錢,無心追求技術創新,也沒有雄心在全球品牌下功夫。台灣的現狀,就是這種病症的苦果,經濟成長呆滯,人民薪資倒退,貧富分配不均。

台灣產業西進中國的教訓

以前講這些話時,台灣沒多少人聽得下,現在韓國的三星、LG等等品牌,在全世界攻城掠地,流行文化商品也照樣風行全球。照有些人的說法,同樣是中國人,同樣說中國話,中國市場應該對台灣產業發展大有幫助才對,怎麼到頭來台灣還是輸給韓國呢?

台灣對於產業西進中國的教訓,並未深刻的反省。在以扣別人鎖國帽子為樂的政黨鬥爭氣氛下,甚至否認台灣西進中國有什麼教訓可言。其實,教訓就是企業對於投資台灣既沒有經濟上的利基,也沒有文化上的動機及政治上的動機,簡單說,企業覺得投資台灣沒有什麼意義。

經濟利基可以比較,可以計算,操之在己的成分相對較少。不要以為企業只看經濟利基,以跨國企業總部為例,並不像其分公司或子公司隨著經濟利基隨時設立或撤離,誰會認為當中國什麼都行,什麼都便宜的時候,蘋果電腦總部就直接搬到中國!

文化及政治上的動機,就是以國家為品牌的概念,涉及更複雜、更難估算的成本利益考量,感情與主觀的成分居多。一個國家可以塑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及政治環境,例如形塑重視創新、要求精細、注重品質的文化,力行包容異議、講求效率、伸張公益的政治,而創造出文化上及政治上的比較利益。

這幾年,執政者放棄了在文化及政治上為台灣創造比較利益的機會,因此,讓企業更純粹以經濟上的比較利益看待台灣與中國。所以,當王雪紅在2010年喊出HTC是「由中國人自創品牌」,也就不足為奇。

流行文化以國家為品牌

流行文化的創造,深植於社會母體,脫離不了所依賴的文化及政治環境。我們可以瘋好萊塢電影,但不要去想好萊塢產業移植到台灣後,還會有好萊塢電影。這樣的特性,讓流行文化歌手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品牌,電影也是、電視節目也是,這個品牌通常就是國家,就是「Made in Taiwan」中的台灣。

台灣必須深思,今日台灣歌手還能在中國撈錢,是不是因為過去獨特的台灣環境,孕育出這些獨特的歌手,在中國市場獨樹一幟。台灣在2000年國民黨執政時期,對台灣猛灌中國文化,所幸政治上台灣與中國是隔離的,還是讓台灣往獨特的道路上發展。

隨著台灣與中國交流越來越多,以前不必顧慮的,今後的確有必要當作一回事來評估,就是台灣的獨特性是否會慢慢消失,如果消失了,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。如果影響嚴重,不利台灣人民,台灣應當如何保有其獨特性。這是全方位的議題,不應侷限於技術上政府如何鼓勵文化創意產業,也不應侷限於政治或經濟上的層次。

衷心期望《我是歌手》的風潮,能促成台灣深度的檢討。很不幸地,台灣顯得過於陶醉、自滿於台灣歌手的表現。後來民進黨蘇貞昌主席提出了反思,但中國節目「入島、入戶、入腦」的說法有強烈的政治性,引來一陣撻伐。不過,撻伐者用的還是扣人家鎖國帽子的老套,對於台灣流行文化產業的未來,並沒有真正的建言。

台灣流行文化之命運與變數

照這種反應來看,台灣流行文化產業未來大概只能聽天由命。我能知道的是中國將在五年至十年內拉平與台灣的發展時差,意思就是未來台灣藝人要在中國撈錢,越來越困難。

台灣會從香港身上先看到自己的命運。現在很多香港藝人,一樣靠著時間差的紅利,在中國猛撈錢,但香港文化的根基太淺薄,政治上也沒有自我決定的能力,自然會比台灣先喪失流行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力。有在觀察的人應該早已發現,香港流行文化的市場已逐漸被中國收編,香港電影為了撈錢而迎合中國口味,越來越沒有港味,能叱吒風雲的香港明星、歌手,也越來越少了。

當台灣流行文化商品的競爭力,在中國全面式微,將使台灣嚴重喪失自信心,屆時加上經濟沒起色,台灣將面臨是否歸順中國的抉擇。

但有些會導致豬羊變色的因素,也要在這裡提出來,一是中國十年內發生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漸增,環境污染危機也不能小看,這些都會導致台灣重新界定與中國的關係。二是台灣的全民意志,台灣在國民黨重新執政下,自認為台灣人的比例越來越高,這股意志加上國民黨終於證明了自己的無能腐敗,也會開創出台灣的新局。三是這幾年來台灣電影的發展,透露出台灣在表面的政治鬥爭之下,已融合出一種文化的主體性,極有可能帶領台灣找到自己,可以再滋養台灣流行文化二、三十年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銀河光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