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/銀河光年

發行消費券終於定案了,立法院三讀通過《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》,從2009年1月18日起,每個台灣民眾都可以領到新台幣3600元的消費券。想到鈔票般的消費券即將握在手中,經濟學實在讓我刮目相看。

自從馬政府成立以來,股票指數直直落,本來期待破萬點,現在卻一直打四千點的保衛戰;先是急漲油價,通貨膨脹到處肆虐,2009年各方卻預料會有通貨緊縮來整人;出口貿易自2008年8月以來持續負成長,失業率跟著創新高,失業人口衝破50萬,放無薪假的人估計有20萬。但這樣還不夠慘,2008年12月初,馬總統說2009年第一季經濟會觸底,第二季會正成長,月底長榮集團張榮發卻澆了馬總統一盆冷水,說2009年下半年會很慘。就在百業蕭條,民眾哀號,咬緊牙關過苦日子的時候,政府為了拼經濟,決定發放消費券,不用流血流汗,每個民眾就有3600元的意外之財可花。

怎麼會有這麼好康的事呢,經濟不好薪水變少,但政府給大家一筆錢,限大家八個月就把錢花掉,說後續經濟就會因此變好,所得會增加。經濟學自有一套高深的道理,解釋為什麼經濟不好的時候,全體增加消費,經濟就可能變好,否則,節能省碳下去,大家會一起窮到去死。不管怎麼樣,消費券證明了經濟學真是一門經世濟用的學問,有什麼學問這麼美好,讓我們平白得到一筆意外之財!

早先怎麼發放消費券才能效果宏大,各說各話,有人認為低所得家庭無餘力儲蓄,他們才會把消費券完全用於消費,刺激經濟成長的效果比較大,也有人認為消費券對於小康以上的家庭才是額外的錢財,他們會在日常生活用品外擴大消費,真正可以提振經濟。有的根本反對發放消費券,認為民眾將以消費券替代現金消費,現金仍然回存起來,不會產生多少乘數作用;也有認為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,出口賺得到錢,民眾自然敢消費,沒錢當然是縮衣節食,誰敢隨便消費;還有認為台灣在國際貿易上貢獻的是技術、資本及部分產品,大部分物資有賴進口,打腫臉充胖子的消費將肥了出口國家。

僅管對消費券的意見很多,各種說法多少和民眾的消費行為或消費心理有關。不過,政府齊頭式發放消費券,讓大家都有糖吃,使反對者相對居於少數,無法形成阻力,政府倒是先打贏一場心理預期的勝仗。但消費券會不會有成功的經濟效果,可就難說了,因為心理層次的問題,太難捉摸了。

自從經濟學納入心理預期的效果後,因為心理預期的重要性被凸顯,而民眾心理不是那麼容易預期掌握,經濟學開始變得像是玄談。有人光從心理(預期)談論經濟,就可以寫出一篇文章或社論。譬如景氣循環也能單從心理層面來解釋,民眾逐利的盲從行為,會產生經濟泡沫以致於破滅,人云亦云的樂觀期待,又會推升景氣復甦興旺。用這種道理來看消費券,如果民眾預期經濟持續衰退,民眾自然會儲蓄節儉,準備渡過經濟寒冬,消費券只是增加儲蓄,達不到擴大消費、促進經濟成長的目的;如果民眾覺得經濟最困苦的時候已經過去,未來會有好日子,則消費行為比較放得開,此時發放消費券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,和政府預期消費券可以拼經濟的結論大不相同。

經濟學到最後變成一門玄學也不足為怪,在經濟學變成玄學之前,應該會出來一門經濟心理學,就等待某位天才的學者,發表傑出的經濟心理學理論,演繹出一套可操作的經濟心理模式,然後開宗立派。但可以預期得到,到那時候經濟也不一定會變好,也許景氣終於不再循環,但是變化異常。

照經濟成長率的算法,民間消費約占經濟成長的六成,想當然爾既然經濟不景氣,民間消費萎縮,刺激消費就可以提振經濟。這樣的思維,讓經濟學淪為簡單的加減法,連乘除都不是。消費主義下的經濟學,隱含一種資源還有餘裕的想法,而經濟學教科書開宗明義即說經濟學是在處理資源的稀少性,資源如果真的很少,恐怕是政治力解決,而不是經濟學來處理,例如飢荒引起暴亂、戰爭。台灣環保團以行動藝術反對發放消費券,以免消費浮濫,虛耗資源,受害的還是人民,這樣的聲音沒有多少人理睬吧。不過,如果民眾真的消費浮濫,政府應該很高興經濟成長的數字會比較好看。

其實節能減碳,惜物節用,最終目的是厚生,有人以為節儉不利經濟發展,卻看不到珍惜資源後面對於資源的有效利用。馬總統從節能減碳的榜樣,換成以身作則呼籲大眾踴躍消費,到最後發放消費券向普遍性的消費主義投降,可以看出節能減碳的政策不是沒有成功,就是政府不知道撙節下來的資源應該導向何處。前瞻的政府應該知道哪裡應該節流,哪裡應該投下資源。

台灣不是大國,資源也不多,經濟成就從來不是放任資源自己尋找出路來達成的,台灣必須找到在國際貿易上分工的角色,發展自己強項的產業,並培養下一階段經濟成長的潛力產業,這都有賴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率的使用。美國或富裕國家玩得起豪奢超額的消費主義,台灣可不然,灑錢下去多少可增加民間消費支出,但消費券像是另一種流通的新台幣,人人雨露均霑,看不出來消費券循什麼機轉會有顯著的經濟效果。這並不是說政府對經濟困苦的民眾不用施以援手,而是政府宣稱消費券不是失業給付,也不是貧困補助,是為了拼經濟之用,說白一點,就是拼消費。

半年來政府一直在尋找救經濟的藥方,其中調降證券交易稅,開放中國旅客來台,以及和中國大三通等,都一一完成了,原先政府對這些措施信心十足,放出空氣營造一片大好氣氛,到目前不只實利有限,民眾的經濟信心依舊低迷,看來政府對於台灣經濟的病理還沒研究清楚,無法對症下藥,很難期待消費券有祛病強身的經濟效果。

自從政府放出消費券的提議之後,全國商家馬上耍噱頭,推出折扣方案,提前搶奪857億元的消費券大餅,消費者從小孩到老人,也幻想3600元怎麼花用,社會頓時一片快樂叫好的景象,讓執政半年即露出敗象的馬政府可以稍喘一口氣。這才是消費券的真正效果吧,有沒有拼到經濟是其次。這個時代,拼政治肯定會招致罵名,拼經濟不讓人叫好也會讓人可憐,搞了老半天,消費券不該以經濟學來理解,消費其實比較像政治快樂丸,這是政府明白洩漏的,政府決定透過選務系統,向發選票一樣將消費券交到民眾手中,而不是用郵寄、匯款、委託郵局或其他機構發放,政府很親民吧。 內閣裡面肯定政治學家比經濟學家多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銀河光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